【大江歌罢掉头东原文翻译】一、
《大江歌罢掉头东》是近代著名革命家、诗人周恩来于1917年创作的一首诗,表达了他青年时期立志救国、远赴日本求学的豪情壮志。全诗语言简练有力,情感激昂,展现了诗人坚定的理想与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注。
该诗虽篇幅短小,但意蕴深远,体现了当时知识分子在民族危亡之际的觉醒与担当。以下为原诗及逐句翻译,并附上文字解析与表格对比。
二、原文与翻译对照
原文 | 翻译 |
大江歌罢掉头东, | 高声唱完《大江东去》后,我转身向东而去, 象征着告别故土,奔赴远方。 |
风云际会起雄风。 | 时局动荡,英雄辈出,气势磅礴。 “风云际会”指时代变革之时,英雄人物纷纷涌现。 |
只解沙场为国死, | 我只懂得在战场上为国捐躯, 表达诗人对国家和民族的忠诚。 |
何须马革裹尸还。 | 何必等到战死沙场才被送回故乡? “马革裹尸”典出《后汉书》,指战死沙场后用马皮包裹尸体,形容英勇牺牲。 |
三、诗句解析
- “大江歌罢掉头东”:开篇即以“大江”起兴,借《念奴娇·赤壁怀古》中“大江东去”的意境,象征历史潮流不可阻挡。“掉头东”则表明诗人决定离开祖国,前往日本寻求救国之路。
- “风云际会起雄风”:此句描绘了当时中国社会动荡不安,但也正是英雄崛起的时代,诗人借此表达自己投身革命的决心。
- “只解沙场为国死”:诗人表示自己只懂得为国捐躯,体现出一种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牺牲精神。
- “何须马革裹尸还”:这是对传统观念的一种挑战,强调为国献身不必拘泥于形式,即使战死也应无悔。
四、诗歌背景与意义
周恩来当时正值青年时期,留学日本,接触新思想,深受进步思潮影响。这首诗是他早期思想的体现,表现出他对国家命运的关切以及个人理想的追求。
诗中既有对历史的回顾,也有对未来的展望,语言质朴却充满力量,是近代爱国诗中的代表作之一。
五、总结
项目 | 内容 |
作者 | 周恩来(1917年) |
体裁 | 七言绝句 |
主题 | 爱国主义、革命理想、个人牺牲精神 |
语言风格 | 简洁有力,富有气势 |
意象 | 大江、风云、沙场、马革裹尸 |
表达方式 | 直抒胸臆,情感激昂 |
如需进一步分析其文学价值或历史影响,可继续探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