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后赤壁赋原文】《后赤壁赋》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在元丰五年(1082年)所作的一篇散文,为《前赤壁赋》的续篇。两篇赋文均以作者泛舟赤壁、感怀人生为主题,但《后赤壁赋》更侧重于对自然景物的描写与内心情感的抒发,语言更为简练,意境深远。
一、
《后赤壁赋》记述了苏轼在黄州(今湖北黄冈)期间,与友人再次游览赤壁的情景。文章通过描绘秋夜江上的清风明月、山川景色,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短暂、世事无常的感慨,同时也流露出对超脱尘世、寄情山水的向往。全篇结构紧凑,情景交融,语言优美,是苏轼散文中的代表之作。
二、原文节选(部分)
> 是岁十月之望,步自雪堂,将归于临皋。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。霜露既降,木叶尽落。人影在地,仰见明月,顾而乐之,行歌相答。
>
> 予乃摄衣而上,履巉岩,披蒙茸,踞虎豹,登虬龙,攀栖鹘之危巢,俯冯夷之幽宫。盖二客不能从焉。划然长啸,草木震动,山鸣谷应,风起水涌。
>
> 予亦悄然而悲,肃然而恐,凛乎其不可留也。……
三、信息对比表
项目 | 内容说明 |
作者 | 苏轼(字子瞻,号东坡居士) |
创作时间 | 元丰五年(1082年) |
地点 | 黄州(今湖北黄冈) |
体裁 | 散文赋(文言文) |
主题 | 对人生无常、自然壮美、超然物外的感悟 |
风格特点 | 情景交融,语言凝练,意境深远 |
与《前赤壁赋》关系 | 为《前赤壁赋》的续篇,情感基调略有不同 |
文学价值 | 展现苏轼豁达胸襟与哲理思考,是中国古代散文经典之一 |
四、结语
《后赤壁赋》不仅是一篇写景抒情的佳作,更是苏轼在逆境中寻求心灵慰藉的真实写照。它体现了中国文人“穷则独善其身”的精神追求,也展现了苏轼面对人生起伏时的从容与洒脱。无论是从文学角度还是思想深度来看,《后赤壁赋》都值得细细品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