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攻亲戚之所畔的出处】一、
“攻亲戚之所畔”这一说法,源自中国古代经典《孟子·公孙丑下》。原文为:“天时不如地利,地利不如人和。三里之城,七里之郭,环而攻之而不胜。夫环而攻之,必有得天时者矣;然而不胜者,是天时不如地利也。城非不高也,池非不深也,兵革非不坚利也,米粟非不多也,委而去之,是地利不如人和也。”
在《孟子·公孙丑下》中,孟子通过论述“人和”的重要性,强调了人心向背对战争胜负的关键作用。其中,“攻亲戚之所畔”是后人对孟子思想的一种引申和概括,意指攻击那些被亲人所背叛或疏远的地方,往往难以成功。
此语虽未直接出现在《孟子》原文中,但其精神内核与孟子“得道多助,失道寡助”的思想高度一致。因此,“攻亲戚之所畔”常被用来比喻违背亲情、道德或民心的行为,最终难以获得胜利。
二、表格形式展示答案
项目 | 内容 |
出处 | 《孟子·公孙丑下》 |
原文背景 | 孟子通过“天时、地利、人和”的对比,强调“人和”是战争胜利的关键因素。 |
原句引用 | “三里之城,七里之郭,环而攻之而不胜……是地利不如人和也。” |
“攻亲戚之所畔”含义 | 指攻击那些被亲人所背叛或疏远的地方,象征违背亲情与民心的行为。 |
是否直接出现 | 否,是后人对孟子思想的引申和概括。 |
核心思想 | 强调“人和”即人心向背的重要性,违背亲情与道德的行为终将失败。 |
常见用法 | 用于批评违背伦理、失去人心的统治或行为。 |
三、结语
“攻亲戚之所畔”虽非《孟子》原文中的直接表述,但其思想根源明确,体现了儒家重视“仁政”与“民本”的理念。这一说法在后世被广泛引用,成为衡量政治行为是否合乎道义的重要标准。理解其出处与内涵,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古代政治哲学的核心价值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