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箕畚是什么】“箕畚”是一个汉语词语,常出现在古代文献中,尤其在《列子·汤问》中提到的“愚公移山”的故事中出现过。它指的是古代用来盛土或垃圾的工具,类似于现在的“簸箕”和“竹筐”。本文将从字义、用法、文化背景等方面对“箕畚”进行简要总结,并以表格形式清晰展示其相关信息。
一、
“箕畚”由“箕”和“畚”两个字组成,分别指两种不同的工具。其中,“箕”是一种带有柄的竹制或木制器具,用于扬去谷物中的杂质;“畚”则是一种无柄的撮土工具,形状类似小桶或浅筐,主要用于搬运泥土或垃圾。两者合称“箕畚”,通常指代用于搬运或清理的工具。
在古代文学作品中,“箕畚”不仅具有实用意义,还承载了象征意义,如《愚公移山》中“虽我之死,有子存焉……子孙孙无穷匮也,而山不加增,何苦而不平?”中提到“叩石垦壤,箕畚运于渤海之尾”,表现出一种坚持不懈、勇于奋斗的精神。
二、表格:箕畚相关知识汇总
项目 | 内容 |
词语含义 | 指古代用于盛土或垃圾的工具,包括“箕”和“畚”两种类型。 |
字面解释 | - 箕:带柄的竹制或木制器具,用于扬去谷物杂质。 - 畚:无柄的撮土工具,形似小桶。 |
文化背景 | 常见于古代文献,如《列子·汤问》中“愚公移山”的故事,象征劳动与坚持。 |
实际用途 | 用于搬运泥土、垃圾或清理场地,是古代劳动人民的重要工具。 |
现代对应 | 类似于现代的“簸箕”和“竹筐”或“塑料桶”等工具。 |
象征意义 | 表现坚韧不拔、勤劳刻苦的精神,常用于文学作品中表达奋斗精神。 |
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,“箕畚”不仅是古代生活中的实用工具,更在文化中承载了深刻的寓意。了解“箕畚”的含义,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代社会的生活方式和精神风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