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这一诗句的历史背景】“国破山河在,城春草木深”出自唐代诗人杜甫的《春望》。这两句诗以简练的语言描绘了战乱后的国家景象,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和平生活的渴望。下面将从历史背景、诗歌内容、作者生平等方面进行总结,并通过表格形式清晰呈现。
一、历史背景总结
“国破山河在,城春草木深”出自杜甫于公元757年所作的《春望》,此时正值安史之乱(755—763年)期间。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关键事件,由节度使安禄山与史思明发动叛乱,导致中央政权动荡、百姓流离失所。
杜甫当时身陷长安,亲眼目睹了战乱带来的破坏。他虽未直接参与战争,但作为一位关心国家命运的诗人,他通过诗歌记录了当时的惨状,表达了自己的忧国情怀。
“国破山河在”一句,表面上写的是自然景色依旧存在,实则暗指国家虽遭破坏,山河仍在;“城春草木深”则描绘了春天本应生机勃勃,却因战乱而显得荒凉冷清,进一步渲染了战乱后的凄凉氛围。
二、相关资料汇总表
项目 | 内容 |
诗句出处 | 杜甫《春望》 |
创作时间 | 公元757年 |
作者 | 杜甫(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) |
历史背景 | 安史之乱(755—763年),唐朝由盛转衰 |
诗句含义 | 国家虽破,山河依旧;城中春景萧瑟,草木繁茂却无人欣赏 |
诗歌主题 | 战乱中的家国情怀、对和平的向往 |
诗歌风格 | 现实主义,语言凝练,情感深沉 |
诗人背景 | 杜甫一生经历战乱,关注民生,被称为“诗史” |
三、结语
“国破山河在,城春草木深”不仅是杜甫个人情感的表达,更是那个时代人民苦难的真实写照。它反映了战争对社会的破坏,也体现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怀。这首诗至今仍被广泛传诵,成为了解唐代历史与文学的重要窗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