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靡靡之音什么意思靡靡之音的解释】“靡靡之音”是一个汉语成语,常用来形容音乐或语言低沉、柔弱、缺乏力度,带有颓废、消极的意味。在古代,它多用于批评那些过于柔美、缺乏刚健精神的音乐,认为这类音乐会使人精神萎靡、意志消沉。
一、
“靡靡之音”原指柔和而低沉的音乐,后引申为内容空洞、格调不高、缺乏积极向上的艺术作品。在古代,常被用来批评不符合儒家礼教、过度追求感官享受的音乐形式。如今,“靡靡之音”也可泛指一切缺乏力量、令人感到疲软的言论或文化现象。
该词具有较强的贬义色彩,常用于文学、历史、艺术评论中,强调对精神层面的引导和影响。
二、表格形式展示
项目 | 内容 |
成语名称 | 靡靡之音 |
拼音 | mǐ mǐ zhī yīn |
词语结构 | 联合式 |
释义 | 原指柔和低沉的音乐,后引申为缺乏力度、格调不高的艺术作品或言论。 |
出处 | 《左传·昭公二十年》:“乐而不淫,哀而不伤。”后世引申为“靡靡之音”。 |
用法 | 多用于批评艺术、音乐或言论,表示其缺乏力量、格调低下。 |
感情色彩 | 贬义 |
近义词 | 柔靡之声、轻浮之音、空洞之言 |
反义词 | 刚健之音、激昂之曲、正大之声 |
现代应用 | 可用于评价影视、音乐、文学等作品,指出其缺乏精神力量或思想深度。 |
三、延伸理解
在古代,儒家思想强调“乐以载道”,音乐不仅要悦耳,还要有教化作用。“靡靡之音”被认为会让人沉迷于享乐,丧失进取心,因此常受到士大夫阶层的批评。例如,春秋时期齐国的“郑卫之音”就被视为“靡靡之音”的代表,被认为是导致国家衰败的原因之一。
在现代语境中,“靡靡之音”可以泛指一切缺乏思想深度、只注重感官刺激的文化产品,如某些流行歌曲、短视频内容等,提醒人们在欣赏艺术时也要关注其内在价值与社会意义。
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,“靡靡之音”不仅是对音乐风格的描述,更是一种文化批判的表达方式。了解这一成语的含义,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传统文化中的审美观念与价值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