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行已有耻什么意思】“行已有耻”是一个源自中国古代文化的成语,常用于描述一个人在行为上有所约束、有羞耻之心。这个词语强调的是个人的道德修养和自我约束能力,是儒家思想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概念。
一、
“行已有耻”出自《论语·子路》:“行己有耻,使于四方,不辱君命,可谓士矣。”意思是说,一个人如果在行为上有羞耻心,能够做到自尊自爱,那么他就可以被称为“士”了。这里的“行己”指的是自己的行为,“有耻”则是指有羞耻感,即对错误行为感到羞愧。
这一理念强调的是人的道德底线,提醒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要遵守基本的伦理规范,不做违背良心和道德的事情。它不仅是古代士人追求的理想人格,也是现代人修身养性的参考标准。
二、表格展示
项目 | 内容 |
成语来源 | 《论语·子路》 |
原文 | “行己有耻,使于四方,不辱君命,可谓士矣。” |
字面意思 | 行为上有羞耻心 |
引申含义 | 有道德底线,知廉耻,能自省自律 |
核心思想 | 道德修养、自我约束、知耻后勇 |
应用场景 | 个人修养、教育、社会风气建设 |
现代意义 | 提醒人们保持良知,不做出违背道德的行为 |
相关概念 | 知耻、自省、自律、仁义礼智信 |
三、结语
“行已有耻”不仅是古人对理想人格的追求,也对现代社会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。在当今快节奏、信息爆炸的时代,保持内心的羞耻感和道德底线,有助于我们更好地面对生活中的各种选择与挑战。通过不断反思和自省,才能真正做到“行已有耻”,成为一个有担当、有责任感的人。